7月9日,江南大学糖化学与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张洪涛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(IF: 6.1)上发表了题为《A Cellular Coupling Strategy Leveraging Pathway Modularization and Cofactor Regeneration for the Biosynthesis of 3'-Sialyllactose》的研究文章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块化和辅因子再生的细胞耦合策略,用于3'-SL(3'-唾液酸乳糖)的高效全细胞催化合成,最终在5L生物反应器中实现78.03 g/L的3'-SL产量,是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之一。下面我们对这篇文章整理解读,供大家参考。
合成模块构建:
模块 |
功能 |
宿主 |
关键酶 |
模块Ⅰ |
合成Neu5Ac |
E.coli JM109(DE3) |
ce_3(GlcNAc 2-差向异构酶)和nanA(Neu5Ac裂解酶) |
模块Ⅱ |
合成3'-SL |
E.coli JM109(DE3) |
neuA(CMP-Neu5Ac合成酶)和nst3(α-2,3-唾液酸转移酶) |
模块Ⅲ |
再生CTP |
S.cerevisiae |
利用内源CMPK和CDPK酶系统,将CMP转化为CTP |
模块优化:通过比较不同质粒组合对Neu5Ac和3'-SL合成的影响,筛选出最优的质粒组合。结果显示,质粒pETDuet-1-ce_3-nanA在Neu5Ac合成中表现最佳,而质粒pCDFDuet-1-nst3-neuA在3'-SL合成中表现最佳。
3'-SL合成工艺优化:
诱导条件优化: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诱导时间、温度和初始生物量的合适范围,然后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实验。实验结果显示,温度对3'-SL产量的影响最大,其次是诱导时间和初始生物量。最优诱导条件为OD600=0.8,诱导温度15℃,诱导时间25小时。在此条件下,3'-SL产量达到39.10 g/L,GlcNAc的摩尔转化率为61.71%。
底物浓度优化: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,当GlcNAc浓度为400 mM,丙酮酸浓度为600 mM,CMP浓度为50 mM,乳糖浓度为200 mM时,3'-SL产量最高,达到57.53 g/L。此外,通过实验确定S.cerevisiae的最佳添加量为100 g/L,此时3'-SL产量达到71.62 g/L,GlcNAc的摩尔转化率为28.26%。
5 L发酵罐放大:在5 L发酵罐中进行诱导培养和全细胞催化反应。结果显示,菌体OD600在29小时达到53.8,湿重为99.4 g/L,IPTG诱导后进行全细胞催化。全细胞催化过程中,3'-SL产量在前24小时内逐渐增加,最终达到78.03 g/L,GlcNAc的摩尔转化率为30.79%,这是目前报道的最高3'-SL产量。产量在24小时后显著下降,可能原因包括酶活性随时间自然降解、pH偏离最适范围、非目标酶的竞争作用以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干扰。
本研究首次实现了E.coli与S.cerevisiae的细胞耦合全细胞催化系统,以廉价底物高效合成3'-SL,产量高达78.03 g/L,是目前最具工业潜力的生物合成路线之一。